鲜于枢
鲜于枢(1246-1302),元代著名书法家。字伯机,晚年营室名“困学之斋”, 自号困学山民,又号寄直老人。祖籍金代德兴府(今张家口涿鹿县),生于汴梁(今河南开封)。汉族,大都(今北京)人,一说渔阳(今天津蓟州区)人,先后寓居扬州、杭州。大德六年(1302)任太常典薄。元世祖至元年间以才选为浙东宣慰司经历,后改浙东省都事,晚年任太常典簿。好诗歌与古董,文名显于当时,书法成就最著。明朱权《太和正音谱》将其列于“词林英杰”一百五十人之中。《新元史》有传。

据《鲜于府君墓志铭》记载,鲜于枢的高祖曾经做过官,祖父读书通大义,不为科举业。蒙古军队攻下德兴府后,携家南逃,走到居庸关所杀,祖母带全家到处奔波,金哀宗天兴元年(1232年),又北上定居范阳(今河北涿州)。鲜于枢的父亲从事办理运粮的差事。常年往返于中都、大都、汴梁以及扬州、杭州之间。鲜于枢少年时不断随父迁居。

鲜于枢有北方人的慷慨、豪气,身材魁梧,胡须浓重,朋友们称其为髯公。同时期的诗人柳贯说他面带河朔伟气,每酒酣骜放,吟诗作字奇态横生。其饮酒诸诗,尤旷达可喜;遇其得意往往为人诵之。自负随意的性格,一开始就导致他与周围环境及上层当权者的种种冲突。元世祖至元二年(1265年)以后,鲜于枢先后辗转于汴梁、扬州、杭州、金华等地,担任一些中下级官职,很不顺利。常与上司争是非于公庭之间,一语不合,则拂袖而去,为百姓爱戴,称我鲜于公。曾三次去官或遭贬。37岁后定居杭州,于西湖虎林筑困学斋。元成宗大德六年(1302年)被授予太常寺典簿,未及到任,逝于钱塘(今浙江杭州),年仅57岁。其墓位于今杭州西溪路原苗圃内(杭州城西森林公园)。

大德三年(1299)遭受攻击,在金华去官。具体原因无考,唯一可以知道的是,这次离任给了他很大的打击,这一年中,他一连做了10首名为《支离叟》的诗。支离叟即支离疏,是《庄子·人间世》中描写的一个卑微人物,因为身体残疾、形体不全而躲过国家许多次繁重的兵役、徭役,从而保全了首领。实际上鲜于枢是以此自况,排遣胸中的愤懑!也就在这一年,他的二子鲜于必强不幸去世,再次给了他沉重的打击。再过两年,鲜于枢自己也病逝了,享年只有57岁,葬在他家附近。1989年,他的墓重见天日,不过里面只出土了区区14件砚台、印章等随葬品,都为文房之物。

元代是书法复古的时代。复古的主要内容是复兴晋、唐古法。鲜于枢是元初重要书家。他的复古书法思想直接影响了元初复古书风的形成。鲜于枢草书的书法成就最高,最得赵孟頫的推崇。赵孟頫自称仆与伯几同学草书,伯几过余远甚。可见,鲜于枢在草书方面成就至高。

历史评价

同时代的袁褒说:“困学老人善回腕,故其书圆劲,或者议其多用唐法,然与伯机相识凡十五,六年间,见其书日异,胜人间俗书也。”(《书林藻鉴》)

赵孟頫对他的书法十分推崇,曾说:“余与伯机同学草书,伯机过余远甚,极力追之而不能及,伯机已矣,世乃称仆能书,所谓无佛出称尊尔。”而书法家陈绎曾也说:“今代惟鲜于郎中善悬腕书,余问之,嗔目伸臂曰:胆!胆!胆!”仅就书法史上地位或对后世影响而言,鲜于枢的确难与赵孟頫匹敌,何况他的书法作品(特别是碣石碑版》也远不及赵孟頫丰富。不过,元明以来,仍不乏师法鲜于枢书法之大家、高手,诸如兀之边武、董复(均有《千字文》传世》,明之丰坊(上海博物馆藏有其《拟鲜于太常大字卷》》,近代之潘伯鹰等。此《王安石杂诗卷》书于至元辛卯二月八日,属鲜于枢早年力作。纸本,纵50公分,横1025公分,曾入内府,著录于《石渠宝笈》,现藏辽宁省博物馆。本卷是鲜于枢为其好友『君锡』所作。按,『君锡』名方逢辰,浙江杭州淳安人。宋淳中廷对第一,累官至兵部侍郎、国史修撰,著有《蛟峰文集》等。

主要成就

鲜于枢的传世书法作品约有四十件,多为行草书,且以墨迹为主。他的书法由唐人书法入手,再上溯东晋二王。他功力扎实,善悬腕作字,喜用狼毫,强调骨力。他的大字楷书雄逸健拔,圆润遒劲,气势磅礴而不失规矩。行书结体谨严,真力饱满,潇洒自然。草书学怀素并能自出新意,笔法纵肆,气魄恢宏。

明代王世桢尝云 『鲜于博学,负材气,貌伟而髯,类河朔伧父。余见其行草,往往以骨力胜,而乏姿态,略如其人,以故声称渐不敌赵吴兴。

由于一生官位都不高,常赋闲家中,鲜于枢得以充分发挥自己的艺术才能,他除具书法专长外,更是一位文学家,写下了许多诗词。他还能作曲,弹得一手好琴,而且精通文物鉴定。正因为有广泛的艺术修养,且将之融合到书法中,鲜于枢方成为书法大家。鲜于枢早岁学书法,未能如古人,偶于野外看见二人挽车泥淖中,顿有所悟。他写字时多用中锋回腕,笔墨淋淳酣畅,气势雄伟跌宕,酒酣作字奇态横生。鲜于枢兼长楷书、行、草书,尤以草书为最。他的功力很扎实,悬腕作字,笔力遒健,著有《困学斋集》。鲜于枢与赵孟頫齐名,同被誉为元代书坛“巨擘”,并称“二妙”、“二杰”,但其影响略逊于赵孟頫。

 

作品